《甄嬛传》:颂芝对华妃百依百顺,实则是年羹尧安插的“眼线”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3:00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人人都说曹琴默聪明,可她评价颂芝时却犯了错。颂芝承宠后,甄嬛问曹琴默“颂芝能不能成大器”,曹琴默说“颂芝有小聪明、有姿色,就是太怕华妃、太听话”。前三点都对,唯独“听话”二字,根本是看错了——颂芝的“乖顺”,不过是演给华妃看的,她真正听话的人,是年羹尧。

颂芝的“反常”:对华妃听话是装的,对年羹尧才是真听话

比起剪秋、槿汐这些能给主子出主意的侍女,颂芝看着确实“庸常”:华妃每次生气,她只会说“娘娘当心身子”,连句有用的宽慰都没有。可这“庸常”背后,藏着她的小心思——华妃强势又听不得逆耳话,只有装“没脑子、听话”,才能留在华妃身边。

但颂芝也有两次“反常”,直接暴露了她的真实立场:

第一次是她偷偷给年羹尧递消息。华妃失宠大半年,颂芝居然把翊坤宫的事全告诉了年羹尧,害得年羹尧想联合敦亲王帮华妃复宠。华妃知道后气得骂她:“我不是让你别提我和皇上的事吗?哥哥怎么还跟敦亲王搅在一起!”华妃心里清楚,她不想年羹尧过多掺和自己和皇上的感情——怕皇上觉得“对她好是因为年羹尧”,也怕年羹尧的举动逼得皇上反感自己。可颂芝根本没听,反而帮年羹尧盯着宫中动静,显然是跟年羹尧站一边。

展开剩余74%

第二次是“洗手水抢话”。皇上到翊坤宫,颂芝端洗手水,皇上随口说“味道跟以前不一样”,颂芝居然敢打断华妃的话,详细跟皇上说洗手水的配方,故意讨皇上注意。皇上走后,华妃差点打她——平日里颂芝在华妃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,怎么突然敢抢话邀宠?这根本不是“听话”,是另有目的。

颂芝承宠,根本是年羹尧的“计谋”

很多人觉得颂芝是华妃的陪嫁侍女,自然是华妃的人。可实际上,她是年羹尧安在华妃身边的“棋子”——年羹尧的野心,比华妃想的大得多。

华妃虽然依赖哥哥,但她更爱皇上:她想生孩子,是想要“和皇上的爱情结晶”,想有终身依靠;她不让年羹尧掺和自己和皇上的事,是怕影响皇上对自己的感情。可年羹尧不一样,他眼里只有“年氏一族的大业”:华妃的恩宠、孩子,都是他巩固权力的工具。

华妃自从上次小产,就再也没怀过孕,年羹尧派太医给她补了半天也没用;加上甄嬛失子后,皇上冷落了华妃大半年,年羹尧早就觉得“华妃不给力”了。他怕“年家没有皇子傍身”,就动了让颂芝上位的心思:如果颂芝能承宠、生下男孩,再把孩子养在华妃名下,年家就有了“皇嗣筹码”,大业就更稳了。

这心思,年羹尧肯定没告诉华妃——华妃绝不可能容忍别人分自己的恩宠。所以他只能让颂芝偷偷操作:故意在皇上面前刷存在感(比如抢话讲洗手水配方),一步步获得恩宠。而颂芝敢这么做,背后全是年羹尧的支持,不然以她的胆子,根本不敢忤逆华妃。

华妃倒台后还跟着,不是忠心,是“趋利避害”

年羹尧被处死、华妃降为“年答应”后,只有颂芝还陪着她。有人说这是“忠心”,可细想就知道,颂芝根本没得选,也不想选——跟着华妃,是她当时最好的出路。

首先,这是皇上的命令。周宁海想跟着华妃,直接被皇上杖毙;翊坤宫的其他奴才也得听内务府分配,不是想留就能留。皇上让颂芝留下,她就算不愿意,也不敢抗旨。

其次,跟着华妃能保命。颂芝承宠时趾高气扬,得罪了不少妃嫔。甄嬛失宠时还是嫔位,都被富察贵人、齐妃扇耳光罚跪;颂芝一个小小的答应,要是没了靠山,早就被人欺负死了。而华妃虽然落魄,可将门之女的气势还在,皇上对她也有旧情,没人敢轻易招惹。跟着华妃,颂芝才能躲掉那些明枪暗箭。

说到底,颂芝从来不是“对华妃忠心”,她最先考虑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:年羹尧得势时,她帮年羹尧盯着华妃;华妃倒台后,她借着华妃的“余威”自保。她的“听话”,从来都是看对谁有利。

华妃到死都没看清这一点:她眼里只有对皇上的爱,连亲哥哥的野心、身边人的算计都没察觉。而颂芝的存在,就像一根刺——既暴露了年羹尧的野心,也戳破了华妃“被爱、被保护”的假象。后宫里,哪有什么真正的“百依百顺”?大多是“各取所需”罢了。

发布于:山西省

上一篇:白鹤时鸣 | “军嫂微家”让拥军拥在看得见的细节里_工作_军人_创新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九游j9手游平台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